中国旅游时报山西讯(通讯员:张广瑞)7月14日一大早,笔者接到绛县横水镇柳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许学惠的电话: “我们村今年有14名学生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其中张凯理科考了650分;上半年还有1人考上博士生、6人考上研究生!” 于是,笔者立马来到柳庄村采访,探寻她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感受她的新活力与新魅力。
柳庄村南依中条山,北傍涑水河,现有740户、2565口人,5800亩耕地。该村历史悠久,文明古老,人杰地灵,自古崇尚耕读传家、尊师重学,因此人才辈出,素以“东陈村,西柳庄,过来过去录家庄”闻名县内外。明清时期,柳庄村先后涌现出张环、张师孔等100余位进士、举人、秀才、贡士,担任知州、知县等。姜嫄圣母留居柳庄,郭璞在此讲学授徒,陈赓大将驻扎柳庄……
笔者一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进士府”古建筑。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能从那飞檐斗拱、青砖黛瓦中,感受到当年张氏家族的辉煌。自明天顺年间至清乾隆年间,张氏家族数以百计的人在外为官,“进士府”也在不断扩建中,曾形成占地几十亩,拥有10多座四合院、关帝庙、舞台、阁楼、牌坊、祠堂等的宏大建筑群。清康熙年间任浙江兰溪知县张燠及后裔居住的四合院中的三层阁楼,更是成为了村子的标志性建筑。漫步其下,仿佛能听到当年书生的朗朗读书声,触摸到历史的厚重脉搏。
进入新时代,这个有着璀璨文明的古老村落,又以崭新的姿态和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柳庄村“两委”借助“进士府”的声名,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先后兴建起“陈赓大将纪念馆”“村史馆”,让红色文化与村史文化、耕读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陈赓纪念馆中,陈列着陈赓将军的生平事迹与珍贵遗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村史馆则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柳庄村的发展变迁,让村民们记住乡愁,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重建的姜嫄舞台、小巧的公园令人赏心悦目,高大的毛主席雕像令人素然起敬,醒目的导游图使人一目了然,新建的文化大礼堂大气、实用,村里在此举行大中型活动、村民举办婚宴寿宴、外地宾客留宿旅居……
据统计,2011年以来,柳庄村“两委”在上级支持下,以党建为引领,先后自筹资金、争取项目资金上千万元,带领村民先后完成各项文化、基建、硬化、亮化、绿化、水利、饮水、改厕、煤改电工程和高标准建设农田水泥路、碎石路工程,建设中药材连翘基地等,使公共事业和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跻身我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全村百业兴旺、文明祥和、民心向上,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成果。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这里的历史文化、耕读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风情,一些单位举办团建活动,学校举行研学活动,寻找人生的“诗与远方”。
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重视教育做为柳庄村的优良传统。1977年年恢复高考后,一代又一代柳庄学子勤奋苦读,到2025年,全村有614个子弟考取大中专院校,其中11位读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等一流高校都留下柳庄学子的身影,还有的出国留学进修。学有所成的柳庄学生们,分别在教师、医生、公务员、军人、企业经理、科学家等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许多人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承载起柳庄人数百年的历史荣光。仅小学到大学教师,全村就出了100多位,还有2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村里每年都对考取高校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更多的孩子努力学习。
笔者在柳庄村,深刻感受到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力量。许学惠告诉笔者: “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是柳庄村的根脉,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为柳庄人注入了新的生机。我们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卢开基 审核:张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