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国旅游时报摄影记者杨泽文一行,应湖北十堰朋友张总、王总邀请,与武大何教授、湖大刘教授一同赴约一一武当山一游。据陪同的陈哥介绍,武当山是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古称太和山,据巜正蒙、太和》解释,"太和"就是"道"的意思,依据《太和山志》记载,道教在东汉末期诞生后,武当山一直被尊奉为"仙山",此后逐渐成为道教的朝圣之地。仙山圣境,太岳风华,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让人心旷神怡,明代文学家徐中行清晨登临武当山天峰之巅,振撼于眼前状景,吟诗巜晓登天柱绝顶》"万丈奇峰展翠屏,千寻飞阁俯明庭。金容日映扶桑赤,仙掌云开太华青。已见祠坛封玉检,堪从石室问丹经。尘中漫道无仙骨,不妄元曾署岁星。"更使人心驰神往。
清晨,大家吃过早餐,乘车前往武当山,按照陈哥的安排,先登金顶。大家乘车坐索道,再登金顶,香客如蚁,皆言"不到金顶非好汉",我们也随了这大流,踏着石阶,一步一挨地向上爬去。
石阶是极好的,平整得很,一级一级排上去,竟无半点参差。两旁树木森然,我们走得慢,常被后来者越过。他们喘着粗气,面色潮红,却不肯稍作停歇,仿佛山顶有什么勾魂摄魄的宝物。
越往上,石阶愈发陡峭。游人渐稀,多是些年轻力壮的。他们背着行囊,拄着登山杖,面色坚毅地向上攀爬。有一队人马特别引人注目,领队的是个个头不高的小女生,手持小旗,不断催促后面的人跟上。"快到了!金顶就在前面!"她喊道。
我们跟着她们,终于到了金顶。那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人们纷纷拍照留念,有人跪拜,有人烧香,有人忙着在功德箱里投钱。我站在金顶前的观望台,忽然看见云海在脚下翻滚,远山如黛,天地之大,令人心旷神怡。
走近金殿,它的外檐上悬挂着着一块四周绘有盘龙图案的牌额,殿内的神坛上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坐像,左右为侍立的金童玉女像,神坛上方悬有"金光妙相"四个大字。据介绍,金殿为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宫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重约90吨,历经600余年风雨仍金光璀璨,无一颗铆钉,全凭榫卯拼接而成,殿内供奉真武大帝鎏金铜像,殿角悬有铜铃,山风拂过铃声清越;殿前“金砖”传说为信众诚心所至可发出金属回声。金顶不仅是地理制高点,更是精神信仰的巅峰,其景像之壮美、人文之厚重,令我们心驰神往。
下午我来到了南岩宫,宫观依山而筑,半嵌在岩壁之中。朱红的柱子支着飞檐,檐角上蹲着些小兽,在阳光里显出了明显的轮廓。殿前有一方平台,围以石栏,栏外便是万丈深渊。我扶着栏杆向下望,只见云雾缭绕,深不见底,却也不觉可怖,反倒有种莫名的安心。
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金身塑像在幽暗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肃穆。香炉里插着几柱残香,青烟袅袅上升,在神像面前盘旋不散。我站在殿中,忽然觉得连呼吸都轻了几分,生怕惊扰了这方清净。
转到殿后,岩壁上凿有一条窄径,石壁湿滑,生着青苔,我慢慢挪步,忽然眼前豁然开朗——原来这岩壁上竟伸出一方石台,平整如刀削。台上空无一物,唯有一块天然形成的巨石,状如龙首,探向虚空。
我立于龙首石上,山风扑面而来,吹得衣袍猎猎作响。远处群峰如浪,在暮霭中起伏;近处松涛阵阵,似有无数低语。此时太阳偏西,阳光映得南岩宫的琉璃瓦闪闪发亮,宛如天上宫阙。回来路上,回头再望南岩宫,只见它悬在峭壁之上,被最后一缕阳光明镀上金边,宛如一幅褪色的古画。忽然想起那龙首石,不知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站在那石上,看云卷云舒;而石头始终无言,只是静静地伸向虚空,仿佛要探问什么,又仿佛早已知道了一切答案。
南岩宫,据史书记载,元代修行的道士在此创建,元末时被毁坏,后明成祖下令对道观进行大规模重建,并赐"大圣南岩宫",清末大部分造损毁。大家认为南岩宫布局灵活,虽严谨却不失灵气。走近紫霄宫,是藏在半山腰,远望不过是一抹淡紫的轮廓。石阶蜿蜒至宫门前便悄然隐去,仿佛故意要来访者多费些脚力。青苔爬满了台阶缝隙,每一步都踏在柔软的时光上。
朱漆宫门半开着,露出里面一方的幽静。跨过门槛时,忽有凉意拂面——不知是山风还是香火气。院中古柏数株,枝干扭曲如龙蛇,树皮皴裂处渗出琥珀色的树脂,在阳光里晶莹欲滴。正殿前的铜鼎积了厚厚的香灰,供桌上的长明灯微微摇曳,将真武大帝像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那影子随着火光晃动,竟显出几分生动来。
在偏殿,我见廊柱上刻着历代重修宫观的题记,字迹深浅不一。最古早的铭文已漫漶难辨,最新的金漆尚亮,中间隔着六百年的光阴。手指抚过那些凹凸的刻痕。转到宫后,忽见一株老梅斜出石缝。时值夏天,自然无花可赏,但虬枝铁干上布满的苔藓,倒像是给老树披了件绿绒衣裳。树下石凳光滑如镜,想必常有道人于此小坐。试着坐下,发现视角正好能望见远处山谷里游动的云气,忽聚忽散,变幻无穷。
下山路上,回头再望,紫霄宫已隐入一片朦胧。唯有那株老柏的树梢还隐约可见,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恍若渡海的舟楫。忽然明白"紫霄"二字的意味——这哪里是什么宫殿,分明是停泊在云间的仙家舟船,偶尔靠岸,容凡人登临片刻罢了。
紫霄宫,据了解,该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被永乐皇帝封为"紫宵福地",且素有"云外青都"之美誉,历来是皇家祈福之地。大家觉得斗转星移,岁月悠悠,在武当山瞩望人世数百年,至今不失辉煌,是一部传奇。
来到太子坡,见台阶是斜的。青石铺就的台阶顺着山势蜿蜒而上,每一级都微微向内侧倾斜,像是被无数朝圣者的脚步磨出了弧度。我们拾级而上,总觉得身子要往右边倒,不得不时时调整步伐。石缝里钻出几丛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给这坚硬的古道添了几分柔软。转过山坳,忽见九曲黄河墙。朱红的宫墙依山就势,曲折回环如游龙,在翠绿的山林中格外醒目。墙头覆盖着青瓦,瓦缝里生出些不知名的小花,紫的白的,星星点点。
真武殿前的香炉冒着青烟。几个香客虔诚跪拜,将手中的香举过头顶,三叩首后才插入炉中。我站在殿外,看阳光透过古柏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光斑随风晃动,像是散落一地的铜钱。后院有口古井,石砌的井沿被绳索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探头望去,井水清澈见底,映着上方一小块蓝天。
坐在廊下歇脚时,注意到柱础石上雕刻着莲花纹样,虽经风雨剥蚀,花瓣的线条依然清晰。手指抚过那些古老的刻痕,忽然触到一处光滑的凹陷——原来不知有多少过客,也曾在此驻足抚摸。
太子坡,建筑布局参差错落,高低有致,院落层层叠叠,从前往后依次是五云楼、皇经堂、藏经阁、太子殿,给人幽深雅致之韵,站在太子坡最高处,放眼望去,群众纵横,峰蛮如聚,树木苍翠,百草丰茂,好一幅美丽的山川图。特别在太子读书殿,太子捧着书册,神态若有所思,感受太子读书的刻苦和信心。这些与当地的顺口溜:九曲黄河墙,一里四道门,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联系起来,领悟出了读书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必须经历一重又一重的磨难和考验,才能抵达成功的大门,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作贡献。
下山时,夕阳将太子坡的宫墙染成了橘红色。回首望去,九曲宫墙在暮色中宛如一条静止的火龙,而真武殿的飞檐正挑着一弯初生的新月。山风拂过,带来阵阵松涛,恍惚间似有少年太子的读书声夹杂其中。因时间关系,大家都要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虽只游览了武当山的四个景点,却留下深刻的印记。其他的景点没看到,虽留下了点点遗憾和不舍,但我们还会再来!编 辑:杨泽文 审 核:张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