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时报官方网站,官方合作在线媒体。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实资讯 >> 行业新闻
古邾三国
发布时间:2025-11-16  阅读:245796次

当下的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兰陵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区、贾汪区、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0.50万人有,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壮族等 47个民族融合;大小河流共有24条,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大型河流,横穿市南部,境内全长39公里。中型河流(伊家河、峄城大沙河、城郭河)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流域面积在3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2条。除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南四湖泄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东北部山区,分别流入南四湖和古运河。

微信图片_20251116195116_118_18.jpg

1976年界前,枣庄市境域原为峄县、滕县辖地。夏朝,境域南属鄫国,北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商朝,今枣庄市西北部为滕国、小邾国和薛国,东北部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偪阳国。西周,今枣庄市东部属鄫国,南部属偪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小邾国。春秋时期,今枣庄市东属鄫国,南属宋之偪阳国,西部属薛国,北部属齐之滕国和小邾国。宋灭偪阳国后,改偪阳为傅阳。齐国南进占领薛国后,薛国更名为舒州。战国时期,东部为兰陵,南部为傅阳,西为齐之舒州,北部仍为齐之滕国。后舒州又改称薛国后,小邾、傅阳、兰陵皆属楚国,公元前254年,全境属于楚国。秦朝,废分封制,置郡、县,枣庄境东为郯郡的兰陵县、鄫县,南为傅阳县,西为薛郡的薛县、戚县,北部为滕县。汉,撤小邾置蕃县,西北部先后属鲁国、沛国,东南部分属琅琊国、彭城国,置氶县、鄫县、阴平县,全境均属东海郡。三国时,今枣庄地区属魏。魏沿袭秦制。晋,仍袭汉制。隋朝,升滕县为滕郡,郡治滕县,废鄫州,改兰陵县为氶县,不久改氶县为兰陵县。唐朝,北置滕县,南置兰陵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陵为氶县,隶属沂州琅琊郡。滕县属彭城,宋朝,仍为北置滕县,南置氶县。金元代,置滕阳州和峄州,后滕阳州又改为滕县,属山东西路。明朝,北置滕县,南置峄州,后峄州降为峄县。先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清循明制。

微信图片_20251116195117_120_18.jpg

枣庄这片大地,古代群国汇翠,20026月考古专家们抢救性发掘出被世人遗忘的小邾国......

发掘了小国,令专家们联想到邾分三国的相关记载。《文化周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朱熹等历史名人,都是有史料可以考证的邾国后人,而邾国的先人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高阳氏的后裔陆终氏。

微信图片_20251116195116_119_18.jpg    

后因曹安反对夏朝世袭制,后裔被迫颠沛流离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500余年,在商出攻打夏朝有功,被商封在今山东定陶。公元前11世纪,安之后裔曹挟在周武王集天下能士攻打商有功,将功臣曹挟分封到蛮荒之地邾娄一带,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被迁徙到今山东济宁邹城,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世本》记载:“侠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

楚国为扩大统治地盘,同源邾国也难逃灭国命运。楚灭邾后,强迫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迁离邾国,至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

邾亡后,一部分邾国后裔仍然以国名“邾”为氏,另一部分则以另一国名“邹”为氏,还有一部分以国名邾娄中的后一字“娄”为氏。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为氏的邾国后裔,最为兴旺发达。

峄山附近村民都知道“皇台子”,这是峄山附近的知名地标。正是在“皇台子”周边,近期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这是人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邾国故城”附近近期的重大发现是国家文物局的重点通报,同步通报的有吉林和龙大洞遗址、辽宁朝阳马鞍桥山遗址、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北京金中都遗址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发布会聚焦旧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通报的4项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特别是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的邾国故城遗址,是中华大地一颗闪耀的明珠,呈现在国人面前。

邾国故城遗址,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邑和秦汉时期邹县县治遗址。“十三五”以来,国家文物局支持山东大学、邹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对邾国故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取得重要发现。故城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平面近长方形。东周时期邾国宫殿区、贵族墓葬区、青铜器作坊区,分别位于城内中部偏北,以及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内南部和城外西部,还发现这一时期的居民区与墓地。秦汉至魏晋,城内中部偏北是秦汉时期邹县官署区,城内南部、西南部均成为居民区,城外西部仍为居民区和墓地。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主任路国权介绍,2015年以来,山大考古团队先后对仓储区、城墙、贵族墓地、冶铸区进行了发掘。20226月至20239月,在“皇台”东北部揭露出一处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沿用到秦、汉、新莽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建筑废弃堆积中,出土800余枚以“驺丞之印”“驺亭间田宰”为主,包括驺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10余个县丞之印在内的秦、西汉、新莽封泥;表明该组建筑基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处秦、西汉、新莽时期的县衙,为研究秦汉新莽县衙规制提供了唯一实例;为研究秦汉新莽地方基层治理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提供了丰富史料;共存出土的大量建筑和日用陶器,为细化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分期断代,尤其是山东秦代和新莽遗物断代提供了标尺。尤为难得的是,在庭院地面以下,揭露出一套保存较好的战国中期青铜冶铸遗存,包括熔炉、烘范坑、浇铸坑、沙料存储坑、铸后修整活动面、废弃物堆积场等,为研究邾国冶铸技术、工官制度、组织管理方式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重要价值。

邾国故城考古新发现,揭示了东周时期邾国都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我国从东周时代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经典缩影。

挖掘出了青铜冶铸的地方在一处窑炉前,考古发现这套系统,最多可有4个窑炉同时工作。为了防止“跑烟”,古人还拿瓦片对烟道进行了遮盖。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掌握青铜冶铸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处遗迹对于研究战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经过测算这处遗址的年代处于公元前600年前后,与邾文公公元前614年卜迁于峄的年代十分接近。

邾文公迁都,至今为人传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决定迁都于绎,即今天的峄山之阳。《左传》记载,邾文公为迁都之事问卜于史官,史官占卜后答:“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说:“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意思是,君主的使命就是让民幸福,至于个人生命的长短,都是上天给的时运,就听天由命吧。如果民得到了好处,迁都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于是,迁都至绎就这样决定了。过了不久,邾文公病死了。但邾文公的爱民情怀,至今让人为之动容。

据《孟子·梁惠王》篇,邾穆公时期,每逢灾荒之年,邾国年轻力壮者四处流散,年老体弱者抛尸于荒野,而国家仓库中却装满了粮食财宝。进入战国后期,楚国向北大肆扩张,邾国在第29代国君时被楚攻灭,其君被强迫迁往南方【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禹王城】,其故地称邾城。

尽管邾国与鲁国的关系长期处于对立状态,但两国地缘接近,文化彼此影响,尤其在道德文化方面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由于价值观的共同性,后人以“邹鲁”称之。邹与鲁立国之地的原居民为东夷族,文化传统是邾(邹)和鲁文化共同的源头。东夷人以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而著称。《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的说法。所以,“邹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崇尚仁德。此外,鲁文化作为周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重民”思想尤具特色。鲁文化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邾国与鲁国毗邻而居,受到鲁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邹鲁文化”的另一个内容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如邾文公卜迁一事,可以清楚地看到邹鲁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邾国,《公羊传》称之为邾娄,《左传》称之为邾,《孟子》称之为陬,是今山东境内春秋时期著名诸侯国之一。”根据说文解字陬字大致意思是边远的角落,也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周王将上好肥沃的土地分封与自己的家人28个诸侯国外,其中的边远蛮荒之地封给了曹安后裔,也就是帮助周王打天下的曹挟于邾娄。

《左传·文公十三年》载:“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绎”,即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邾文公在峄山之阳建立了邾国国都,在此修明内政,发展势力,使邾国逐渐强盛起来。这一时期,邾国疆域北括邹邑,南包今滕州,东至今费县,西有今任城和鱼台东部,仅次于鲁国,在东周列国中居强盛地位。

战国时各诸侯国均无力与七雄之楚国抗衡,包括邾国也没有逃脱被楚所灭的命运。《汉书·地理志》注:“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绎山在北。”《史记·楚世家》所记灭亡的年代,是在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邾国共传29世,在此建都长达330多年。邾国虽然消亡,但故城作为治所,仍是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置驺县,西汉、魏晋时一直是驺县的治所,南北朝时曾作为鲁郡治所延续300余年,一直到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治所由此迁到铁山之阳后,故城才逐渐荒废。邾国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齐迁徙,共延续了1100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20026月,有中国先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烟台大学副校长教授江林昌、山东古文字研究会会长王思田、考古专家李光雨、尹秀娇等人,对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6处古墓穴中,发掘出青铜器200多件,诸多上好玉器。从带有铭文的几十件青铜器中,印证了墓主人身份,即相传周初分封诸侯,武王封颛顼玄孙陆终第5子安的后世孙侠与邾,侠后世孙邾君克(史称仪父),已是春秋时期,因有恩与齐桓公被奏请,周王册封邾君克为子爵,称邾子克,始列于诸侯。第7世邾君夷父颜,有功于周王室。周王封其庶子友来,在殷人子姓方国的废墟上立国,国号倪。公元前653年,倪的第4代国君犁来,受周天子册封为子爵,与邾子同爵。犁来念同宗之情,为表自己是由邾国分立而建,因此改国号为小邾。小邾国共传14代,公元前261年被楚国所灭。小邾国墓葬群的发掘,为枣庄地区有着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折射了枣庄这片土地历史上下年代的延续,地况盖貌,临界地区人文情怀。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因鲁国借故诬告诛杀夷父颜,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夷父颜被诛后,邾国追谥为邾武公。叔术代位15年,到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崩,即让位于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出居于滥,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史称“邾分三国”。

《左传·庄公十六年》载“邾子克卒”,这一年是周僖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78年。邾子克谥“邾安公”,安公之后是其子宪公邾子琐,宪公之后是其子文公邾子籧篨。邾文公在位51年,是邾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峄山之南(今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同年邾文公卒。

“穆公问政”是邾国历史上的知名典故。邾穆公即位之初,正值邾国与北邻的鲁国发生战争,邾国付出沉重代价,大小官吏被鲁国杀死30多人,而邾国百姓却熟视无睹,没有一个去为他们的长官效命。穆公也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他十分恼火,要杀他们吧,又是自己的子民,不杀他们吧,又实在可恨,怎么才好呢?穆公一时犹豫不决,最后他想到了向孟子求教,孟子却对他说道:“在灾荒饥饿的年代,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抛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的疲于奔命,四处逃荒,而您的谷仓里却装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财宝。这种情形,您的官吏谁也不来报告。这就是说,在您的国度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不仅不为百姓着想,还残害他们。官吏怎样对待百姓,百姓将怎样回报官吏。现在您用不着责怪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老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爱护他们的上级,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效命啊!”穆公听了孟子的一席话,茅塞顿开,幡然悔悟。不久,便采纳了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经过穆公的辛勤治理,邾国国力有了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出现了“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的繁荣局面。邾穆公为显示其政绩,便改邾为邹,沿用至今。

“邾国故城遗址总体近似长方形,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邹城市文物局实地测量,故城遗址周长9200多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郑建芳介绍说,现残存城墙总长7200米,有土筑,有石砌,夯层坚硬,层次分明,一般高2米至3米,最高处达7米,墙基一般宽3米至4米。虽历经沧海巨变,仍巍然屹立于峄山、郭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故城内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北墙以北至峄山之间的东北角地带,地形较高,土冢遍布,发现大小墓葬数十座,并在孙家堌堆等地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等随葬物品,应是当时邾国贵族墓地区;北城墙中部以南200米处,有一高亢平坦地段,当地居民称为“皇台”。近年来,陆续在此发现花纹砖、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断崖处多次暴露建筑石础、夯土层以及排水陶管等,此处应为当时宫殿区;故城西南方向今金张庄附近,地表陶片密集,多次发现陶窑、陶井和制陶工具,并出土秦诏文陶量、战国陶量及大量陶器,此处应为当时制陶手工业作坊区。

邾国故城内地势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城内窑址、房基、土冢随处可见,灰坑、瓦砾、陶片遍地皆是,因未进行正式发掘,地形堆积和地下文物分布情况不可详知。近年来,文物工作者在故城内进行文物调查、考古发掘,以及当地村民进行工农生产中,陆续出土和发现了大批独具特色的文物,迄今数量已达400余件,时代从春秋至汉代,种类有铜兵器、铜礼器、陶器、铁器、印玺等。铜礼器中有盘、鼎、豆、盆、舟、匜等,大多浑厚凝重,古拙秀丽,展示了邾国青铜礼器的风采,是研究当时礼制的重要实物资料。铜兵器中有箭、戈、戟、矢镞、弩机等,形式多样,且有相互改进演化序列,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是研究兵器史、战争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铁器中有锄、犁、凿、铲、锛等,品种繁多,表明了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珍贵资料。出土的蚁鼻钱,是研究我国货币史和邾、楚两国关系的重要资料。出土的古代铜镜,铸造精美,青辉依然,至今光可鉴人。

优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文化传统,不仅创造了发达的青铜文化,也孕育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陶器文化。陶器形制多样,制作精细。有春秋时期形体硕大的陶瓮,有可运于掌上的制陶工具,是古代先民制作陶器高超技艺的见证。由陶鬲、陶罐、陶豆、陶盆、陶瓮组成的典型器物群,玲珑精美,在红、褐、灰等多种颜色衬托下,溢显风采独具。

秦诏文陶量和战国陶量的出土,是先秦考古发掘中出土较少的有关实物。各种图案瓦当神形兼备,风格雄健;文字瓦当,字体多样,章法茂美。尤其重要的是,故城内出土了上起东周、下迄秦汉时期的各类陶文3000多件,它们有的刻于盆、罐口沿和肩外侧,有的刻于豆柄中部和器座上。陶文作者多为民间工匠,字体多为民间俗体字和记事符号。尽管这批古文化瑰宝至今未被公开发表,但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考古和古文字学界专家一致公认,它们在古文字发展演变史和邾国发展史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邾国故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出土文物丰富,在山东境内古国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也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5月,邾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说明邾国故城地位的重要性。

故城周边每一寸土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道沟壑留下了两千多年前马车经过留下的印记。难免使人们浮现两千多年前邹鲁大地的风景画卷,可使人们耳畔联想马蹄声、车轮声、吆喝声不断回荡....

 

华夏晏安裔,后裔曹挟开邾起,定陶移国到峄麓,邾分三邾皆为曹,国破众裔心向一【朱、颜、倪等演姓氏】,三邾方圆三百里,曹姓儿郎居住地,今有儿郎三千万,遍布神州作贡献。

曹成兴,山东省枣庄市人,怀着好奇之心,对中华曹姓始祖晏安的崇拜,探寻曹安为人类治水功不可没的事迹,及其后裔曹姓之渊源,查阅历史相关资料记载,整理山东邾国绚丽年代和人文史事,供人们知祖、崇祖,敬祖,相互团结,遵纪守法。

资料整理来源于邹城市博物馆和枣庄市博物馆记载及个人探索添附部分资料。审 核:张成利

声明:本站未标明原创的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交流学习之用,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犯了企业、媒体、公司、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扫一扫,用手机观看!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电话:4006228388  手机:

    邮箱:zglysb@126.com

    地址:北京星光影视园A座415号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zhang1195795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